生鲜商品从采购、入库、分拣加工、出库,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与大部分传统电商如服装、3C这样的企业有巨大不同,其中的生产链条和流通链条是在极短时间发生,再大的客户量上去,定单变得更复杂,仓储处理不了,采购处理不了,分拣就会非常乱。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种适用于生鲜行业的软件或者工具来服务我们。
话说最近小明消失了半个月,你们猜猜他干嘛去了?
原来啊,小明这半个月里,搞定了两个大客户——两家当地的高校食堂!
供货合同刚一签完,转身马上开始找库房,火急火燎的在海吉星旁边另外租办了一个更大的加工产地,然后一声令下,把几乎一半的原班采购分拣人员扔了过去,当晚就开始处理这两家“大腿”客户的订单。
要知道,这两条“大腿”应该算是小明从事生鲜电商一来最大的两家客户了,不管是从规模还是从订单量来看,都跟以往的餐馆小客户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餐馆的订单小数量多,还能挨个的盘查,当货量剧增的到来,给小明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咱们一起看看小明是如何搞定两家大佛的吧!
跟以往的餐厅客户不同,餐厅客户只需要小明配送原材料就OK,从市场采购回来后,几乎不需要再安排大的加工动作。而这两家食堂,对菜品要求极其严格,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加工方面的要求,这就需要小明安排更多的人力到加工环节中来。但客户的要求也是五花八门,让小明应接不暇。今天说要做南瓜汤,南瓜要切块打包,明天又说要做南瓜炒肉,又要现安排工人加工南瓜片。
不久以后,负责菜品分切的工人跑来找小明抱怨,他每天要跟客户把所有的菜挨个确认加工需求,天天沟通到凌晨0点,只有3个小时的加工时间,要求天天变,需求越来越多,分拣工越来越感到吃力。
另一方面,商品采购回来,入库这里小明也遇到了麻烦。大家做生鲜配送的童鞋都知道,从供应商那里那货都是用泡沫箱啊竹筐啊这样一箱一箱的送货,咱们入库按件按框,然后分拣加工打包,最后出库的商品已经呈丝状片状块状的密封包装了,仓储小哥完全没法做入库登记,问他咋办,他就很无奈说:只能先把单子收了,之后慢慢再过称呗,然后再挨个录进系统里。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关于出库和损耗的问题。由于是生鲜商品,并且还经过了分拣加工这个程序,那必然存在损耗。小明为了算清损耗,想了很多办法,最后不得不把货送到客户手里称重签收之后,再由财务妹纸逐一加进系统中。不出错那还好,万一中间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根本没法追溯。这样一来,大家工作量大幅增加,但是效率却完全没有任何提升。
现在你还认为生鲜商品的库存管理只是“一进一出”那么简单?那跟动物还有什么区别?
要Get到生鲜库存管理的Gi点,首先你要了解生鲜商品的特性。
众所周知,生鲜商品属于非标品,它们没有标准的SKU。
在之前的文章里有跟大家讲过这个例子:菜心,按大小、品质、产地可以分出7中不同的SKU,与之相对应的定价标准也就不一样。对于这种毫无标准的产品而言,像金蝶、用友这类普通的进销存系统完全无法提高数据流通效率,可能在某方便确实方便了不少,但是在整体流程的衔接上,又必须要分出一部分员工和时间操作更麻烦的工序,显然这对系统的专业性要求更高,说白了就是需要在普通进销存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适配。
其次,分拣加工是生鲜业务中最为耗力的部分。
在传统的生鲜商贸公司中,有80%的人力、财力投入到了这一业务当中。这种因不标准化而导致的劳动密集环节,需要线上系统的高度适配,才能提高效率,减少成本投入。
为解决生鲜商品在整个流通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目前在市面上,比较专业的观麦生鲜配送管理系统提供的库存管理解决方案中,有那么一家开发了一款很特别的功能——SPU单位转换功能,有了这个功能,只需提前把转换算法设置好,就能轻松做到:按箱记录入库,按指定规格定价生产与出售,系统内的库存数据则自动根据已设置好的算法实时同步,显著提高了后仓整条流水线上的工作效率,工作流程也更加清晰明了:
1、仓储只管按标准收货;
2、分拣加工人员按系统给的任务按标准加工就行,无需天天跟客户确认加工需求;
3、所以商品按实际斤两出货,如送到客户手里还有斤两上的差异,只需将具体异常数据录入系统中,商品的进销存数据同步自动更新。
这样所有环节的损耗量一目了然,为小明做进一步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最后,小明说:“作为一家传统的生鲜配送企业,我们希望搭乘上“互联网+”的快车,借助观麦的互联网力量,不断的完善系统建设,促进内部流程、标准的升级,为本地的生鲜食材配送服务提供更为贴心、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