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年轻人进入送菜行业,往往被家人认为“太苦逼”、“没面子”、“没前途”。
其实,中国农副产品配送行业至今已有32年历史。这个行业的人一直很低调,极少被外界所知。他们中间既有大学生,也有公务员,乃至市长。
为此,观麦推出【中国农配100人】系列文章,梳理这个行业的100位重要人物,看看他们如何把送菜做成一件“很牛逼”的事情。
一、自强不息,坚强独立
1984年,跟着全家下放到安徽农村的26岁的陆济洪回到了上海。
等劳动部门分配工作没有日期,但温饱问题却不能等待。为维持生计,陆济洪在胶州路农贸市场的一隅,摆了一个不足一平方米的葱姜小摊。
但就为了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临时小摊,每天还得起早,否则就没位了。当时陆济洪的葱姜来源经常是黄昏时把别人摊上没卖完的葱姜全部收进,清洗干净,注意保鲜,第二天再卖给别人。
虽然一撮小葱才2分钱,可陆济洪摊上的葱总是洗得干干净净,摆放得整整齐齐,如同他的为人,清清白白,老少无欺。
后来在有了小小的资金积累后,陆济洪开始做起了蔬菜买卖,摊位也租得大一些了,并换成了水泥柜台。陆济洪每天凌晨两、三点钟赶到十六铺码头批一些蔬菜在天亮前再赶回胶州路。批完菜坐公共汽车时要么是不给上,要么是看白眼,但为了生计,他只好忍气吞声。
后来为了多批一些蔬菜,陆济洪自制了一辆拖车。所谓拖车就是一块木板下按四个轴承,拖起来一路咯吱咯吱的,路人老远就能听到。那时,上海有好多马路还是用石块铺成的弹咯路,小板车在上面拖起来异常地费力,而且特别容易坏。
十六铺拖到胶州路,每天化在路上的时间就得三个多小时。有几次弹咯路将轴承震坏了,陆济洪坐在马路边万般无奈,只好打公用电话请人来帮忙。
又过了几年,总算有条件买辆自行车了,陆济洪还请教老农民如何载重骑车,尤其是当一边栽重时。那些年的起早摸黑,陆济洪说这辈子都忘记不了,但苦难是成功的基石。
后来,总算成了正式的个体户,有了正式的摊位。现在,陆济洪还保存着摊位上方悬挂的那块小红牌。可在这之前,为了抢占“地盘”,每当他出门去十六铺没多久,他妻子就得跟着出门去菜场,铺块塑料布,占领“阵地”。
二、两只冬笋,改变人生
有一天,一位老太太提着两根烂了芯的冬笋,气冲冲地来到菜场要求调换。可看着一溜排开的蔬菜摊,老太太不能确定是从哪个摊位买的。
摊主们谁也不吭声,环顾左右,避之不及。望着又气又急的老太太,陆济洪动了侧隐之心,他从自己的冬笋堆里挑了两只新鲜且饱满的冬笋塞到老太太手中,老人心满意足地回去了。
过了几天,老太太与女儿再次来到菜场时,女儿发现那冬笋并不是从陆济洪的摊点买的。惊讶之余,两人十分感动,也记住了陆济洪。没多久,老太太要回香港了。临走前,她特意来到陆济洪的摊位前,提出要买30斤冬笋。
见有大生意,有些摊贩极力压价,想撬走这笔生意。可老太太就是认定了陆济洪,任谁的价格也不为所动。此时的陆济洪当然高兴,不仅为一笔大生意,更为自己朴实的善心能被人理解。只是他不可能想到自己的命运将就此得到改变。
不久,有人主动找到陆济洪,介绍他去给一家五星级酒店定点供应蔬菜。原来,老太太的女婿正是那家大酒店的采购经理。尽管这个大馅饼不是凭空而降,但还是让陆济洪喜出望外、欣喜若狂。
陆济洪非常珍惜这个大馅饼,他处处小心地挑选酒店所要的蔬菜,不曾有半点侥幸心理,一开始就获得了酒店的信任。
酒店提出月结的结算方式,对于习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陆济洪来说是个新鲜事,不过他还是同意了。这也意味这陆济洪无论是酷暑台风,还是严寒雨雪,订好的价格不能改变,且还要保证货源充足、品质新鲜。
不多久,陆济洪的名声就在一些星级酒店中传开了,锦沧文华、华亭宾馆、波特曼、银星假日等一些知名的四星级以上宾馆都请他做蔬菜供应商,梅龙镇、人民饭店、绿杨村等品牌饭店也专购他的蔬菜。现在连金茂君悦、香格里拉、柏悦等五星级酒店都成了他的固定客户。
为了适应业务迅猛发展的需要,陆济洪在1997年成立了个体户性质的上海市静安区陆氏蔬菜配送中心。
由于陆济洪“以诚待人,恪守信誉,质量为上”的美誉度在业内名声鹊起,1998年,上海的第一家外资大卖场——麦德龙找上门来,请他做麦德龙的特约供应商,这一做就是十多年,直到现在。
以后的日子里,乐购、大润发、农工商、沃尔玛、家乐福、江苏时代等大卖场或经人介绍、或自己找上门来,而当这些卖场在外省市开设新网点时也都请陆济洪做他们的供应商。越滚越大的雪球,使“济洪”牌蔬菜进入了全国160多家大卖场,2009年销售额已接近5亿元。
陆济洪也多次被上海市政府和静安区政府评为上海市文明个体工商户、先进生产工作者,前几年又被评为静安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成为静安区政协委员。公司也获得上海市静安区和谐企业称号。
期间,在2002年,陆氏蔬菜配送中心成功转制,成为私营性质的上海济洪蔬菜配送中心有限公司。
三、打开视野,与时俱进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陆洪济也在不断的提高、升华自己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通过不断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相互印证之下公司开始了高速的发展:
不再小打小闹,投巨资建设占地5.2亩的蔬菜配送中心,其中保鲜加工车间就达1100平方米,冷库300立方米,年加工蔬菜能力5000吨。
在净菜加工过程中严格执行GMP操作规则,对不合格产品再怎么亏损也坚决销毁或作技术处理,不抱侥幸态度。陆济洪认为,有一次侥幸行为就会有第二、第三次,后患无穷。一定要按制度办事。
主动与有关质量监督和质量检测机构签署协议,随时和定期请他们上门对产品进行检测,共同把控质量关。企业在各地的配送网点同样采取此法。
正因如此,“济洪”牌蔬菜每年的检测合格率都为在96%以上,成为上海市名牌产品、中国质量万里行诚信企业、十大畅销品牌,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产品证书,部分产品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的绿色食品A级标准,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无公害、无污染。
回顾多年来的风雨历程,陆济洪说,“做生意,总想着搞定某一个采购经理是没有用的,因为采购经理是会调换的。只有让每一个消费者满意,才是实实在在的。对企业来说,消费者的支持与信赖,才是企业的生命线。”
从2005年起先后在安徽和县、宣城、浙江省金华整合原有绿色资源,建立了三个总面积达5万亩的蔬菜生产基地。基地内技术先进的蔬菜加工流水线、保鲜库、储备库、质量检测设备及相关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其中的和县是国家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是长江有名的“大菜园子”,素有蔬菜之乡美誉。2009年12月又在上海奉贤建立了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的蔬菜中有相当一部分面积为标准的薄膜大棚,一年四季,不管气候如何变化,每天总有蔬菜运往上海等地。这一举措彻底摆脱了在竞争中经常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建立了企业发展的产业链。
回顾多年的创业生涯,也正是陆济洪早早坚定了建设属于自己的蔬菜基地的步伐,才使他较早地打造了产业链,不再受制于人。
至今,无论在经营规模和销售额方面,济洪公司都长期居于上海大卖场蔬菜供应商队伍的前列,即使在全国也属名列前茅。
2006年,在安徽的和县济洪蔬菜种植有限公司还被评为安徽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部与安徽省政府、合肥市政府首次联合举办的“2009中国安徽(合肥)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上,安徽济洪公司代表巢湖市参加了会展,“济洪精品蔬菜”成为交易会上的一大亮点。
2007年起与麦咨达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他们的指导下,自有基地按照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进行种植、生产。基地产品实现从田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2010年成为上海世博会指定后勤蔬菜供应商,加工中心通过了ISO 9001、HACCP认证。
2011年与西郊国际达成战略合作协议,2012年成为上海高校后勤食堂蔬菜供应商,2015年被评为上海市著名商标,同年还成为了上海迪士尼的净菜供应商。
四、不忘初心,回报社会
虽然现在公司已经做大了,但是陆济洪不会忘记以前在农村时看到的广大农民的艰辛生活,他也不会忘记自己在初回上海还没有工作、每个月在街道领取5块钱的生活补贴时的情景,是社会帮了他。
他更不会忘记母亲曾经对他说过的话:不要忘了别人对你的好,有机会时也要帮帮别人。现实,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是需要帮助的,在生活中有比自己更困难的人。今天,当陆济洪有能力去帮助别人时,他的朴实的善心很自然地流露了出来,成了他生命中的闪光点。
公司有些发展后,陆济洪就一直固定地向几所学校的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进行资助,每逢过年过节都向地区的孤寡老人、军烈属献爱心。非典期间,向卫生系统一次就捐款5万元现金时,工作人员还误以为听错了数字。
2007年雪灾时,安徽当地有关部门对菜农每亩地的补助只有40元,远不能解决菜农的困难。陆济洪除了从公司的有关基金中拨款30万元外,还自己出资170万元,使每亩的补助达到200元,深得菜农们的尊敬。雪灾时,市场物价普遍上涨,但陆济洪坚持不涨或少涨。因为济洪牌蔬菜在市场上有影响,所以,他的举动有效地平抑了市场上的蔬菜价格,受到有关部门的赞赏。
多年来,陆济洪先后在抗击非典、光彩事业、爱心助学、新农村建设、商业反哺农业、抗震救灾等各项活动中累计捐款达二百余万元。在安徽宣城建立的蔬菜基地,使当地700多户农户走上富裕之路。
他常说:没有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我的事业就不可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要尽其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